Beck的認知療法(CBT)在一般工作者眼中,是個有明確架構、諸多作業且注重改變認知扭曲的學派。此療法重視研究、可測量與治療成效,具有堅固龐大的科學量化研究基礎,也因此受到許多心理專業工作人員的推崇、應用或抗拒(🤣?)。
隨著時間推演,CBT在不斷變革與力求蛻變下,近代CBT已與過去諮商理論所討論的認知行為治療,有著天翻地覆的新面向,目前在國際已較發展為復原取向的認知行為治療,簡稱CT-R。
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諮商所的蕭富聰老師,為了向更多實務工作者推廣變革後的CBT,讓臺灣工作者也有機會精進與了解CBT成長後的現況,攜手與哈米思心理諮商所合作籌備了為期一年的CBT共學督導團體。
在本共學團體中,以專業助人工作者為主要招募對象,第一次共學的成員從實務經驗豐富的心理師,到剛入門的實習心理師及研究生皆能參加。
現場小幫手的精華摘要:
老師首先介紹了認知療法在立即療效以及持續療效(後追療效評估)的優秀表現,並討論到藥物和心理治療的差異。接著藉由範例研討,讓大家對於CBT的實務操作有了更直接的體悟,並發現原來CBT可以和原本認知中的如此不同!
老師告訴大家,變革後的CBT,也就是CT-R強調:只要核心概念是CBT架構,在談話過程中想用什麼樣的技術都是自由的,所以可能在許多地方看似有其他學派的影子,但實際上諮商師確確實實在使用認知療法,這樣的自由度讓認知療法有了更彈性且多元的面向,也添上了更多的人味。
CBT重視每一次都能夠讓個案小小的往前一步,每個一小步累積起來才可能形成進步。在當中「感覺」同樣也是非常重要的因子,在每一次會談中都要讓個案有正面的感覺,他才可能把這個感覺內化成行為。CBT有著清楚的目標導向,因此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,帶領個案發生改變。 在2個小時的共學中,老師透過邊分享邊討論的節奏,營造出舒適的討論氛圍,讓每個程度不同的共學者都能適得其所,並從中獲得啟發。
哈米思心理諮商所X哈米思自助與助人網
🍀我們將持續辦理不同性質的講座、團體、工作坊或讀書會,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參考:
➡️團體課程與工作坊
🍀哈米思的FB將第一手分享最新活動訊息,請支持按讚👍並分享~
🍀更多專業心理健康資訊提供給助人者,歡迎有興趣的朋友閱讀更多文章:
🎬活動介紹:認知行為治療-共學督導團體
🎤講師:蕭富聰副教授(學校簡介)、(推廣FB頁)
✒️編輯:哈米思心理諮商所-王馨榆實習諮商心理師、黃敏懿諮商心理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