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兩次 CBT 共學團體,深入探討了 CBT 理論中的核心概念、歷史背景與發展沿革。
現場小幫手的精華摘要:
認知行為治療(以下簡稱 CBT)重視了解人的行為模式和認知結構,探索自動化思考的來源,同時在日常生活中嘗試採取行動,以逐步鬆動舊有模式,最終改善案主所面臨的困境。
CBT 是一個具有結構性的理論框架,無論是單次諮商還是整體的諮商歷程,都有其清晰的架構。在本次課程中,Aaron T. Beck 以其經驗分享 CBT 的發展歷程與實務案例。他強調,現代 CBT 的發展方向是幫助個案在生活中找到可以努力的目標、理想和生活價值,這些因困境而被掩埋的部分將在心理師的協助下,透過擬定 行動計畫 (Action Plan),逐步實現。
- CBT 的重要概念
課程中介紹了 CBT 的三大關鍵概念: 橋接 (Bridge)、行動計畫 (Action Plan),以及 蘇格拉底式問句。
1. 橋接 (Bridge)
在開端與收尾時,連結兩次間的內容,已有連貫性。
2. 行動計畫 (Action Plan)
行動計畫是現代 CBT 取代傳統「回家作業 (Homework)」的概念,比起「作業」,這個用詞更能激發嘗試意願。行動計畫是由心理師與案主共同討論制定的,目的是在生活中實踐行動,逐步改變舊有模式。
3. 蘇格拉底式問句
當面臨災難化思考或非黑即白的認知時,心理師可透過這種方式了解其思考模式的形成原因,並協助個案重新審視事件的細節和可能性。
- 實務經驗分享與討論
團體中,成員們分享了許多實務經驗,例如:在探索自動化思考的影響時,先同理案主的情緒與處境是關鍵,再被穩穩接住之後,更能有效地討論原先的思考方式。
此外,富聰老師也分享了如何以CBT 架構解釋各種防衛機轉,並鼓勵成員提出實務中遇到的疑問,例如投射。這些討論幫助成員深入理解 CBT 如何運用於個案概念化與實務操作中。
這兩次的團體完成了一些基礎概念,後續課程將更詳細介紹 CBT 的技術、概念化及其應用方式,幫助成員們將理論與實務結合。期待在未來的課程中,成員與老師的交流能激盪出更多火花,共同進步,彼此學習。
哈米思心理諮商所X哈米思自助與助人網
🍀我們將持續辦理不同性質的講座、團體、工作坊或讀書會,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參考:
➡️團體課程與工作坊
🍀哈米思的FB將第一手分享最新活動訊息,請支持按讚👍並分享~
🍀更多專業心理健康資訊提供給助人者,歡迎有興趣的朋友閱讀更多文章:
🎬活動介紹:認知行為治療-共學督導團體
🎤講師:蕭富聰副教授(學校簡介)、(推廣FB頁)
✒️編輯:哈米思心理諮商所-邱思瑜實習諮商心理師、陳青序諮商心理師